周硕,男,汉族,1985年8月生,植物转基因中心研究室副主任,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2012年6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12年10月至今,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植物抗逆基因克隆、基因功能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每当我们踏进这里,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在这里,我们将向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难题挑战,向世人证明中国这块土地上照样也能创造出巨大的科学业绩。在这里,我们将把高新技术推向实用,让人类因为我们的努力更多地享受科学技术的恩惠。在这里,我们将严格地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淡薄名利,把自己塑造成思想进步、作风顽强、本领过硬、品格高尚的科学家”。2013年12月31日,周硕来到植物转基因中心研究室工作的第一天,时任农科院副院长和研究室主任的王海波研究员把这段话送给了他。在之后的工作中,这段话时常回响在他耳边,在他迷茫时给他指明方向,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他力量,始终激励着他在科研道路上前行。
一问题导向 学以致用
跟大部分博士研究生一样,在求学期间,他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基础研究。刚来到农科院工作时,面临着研究方向的调整和选择。在研究生阶段科研工作的背景下,选择一个不仅与研究室大方向一致,而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并非易事。为了选好研究方向,他一方面向研究室前辈们请教,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国家统计数据,了解到河北省水资源严重缺乏,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他也放下博士的架子,走向田间地头,坚持在小麦的生长季节,每周至少一天要待在田地里,记录小麦生长的第一手材料。并虚心向农民请教,向他们学习农业的经验,了解小麦实际生产中的瓶颈。2014年,借助农科院高层次人才调研项目,他走进乡村农户,对小麦种植、栽培管理、用工、投入产出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了解到大部分农户在小麦生产的水肥管理上存在浪费。最终确定了以“发掘小麦抗旱相关基因,解析小麦抗旱的分子机制”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培育抗旱节水小麦品种提供理论支撑,为保障我国的小麦生产、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勤于思考 敢于创新
当他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新问题:小麦抗旱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从生理调节到基因调控,从基因功能到分子机制,植物抗旱的信号通路已经比较明确。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把一个老问题做出新意?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小麦,抽穗扬花的时间要早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小麦。通过文献了解到这种现象是植物的逃旱反应,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于是,结合自己研究生期间对钙信号的研究,提出了类钙调素调节小麦逃旱反应的课题,并成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植物抗逆基因克隆和基因功能研究方面,已经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10篇,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三团结协作 共同奋进
2019年,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他被推选为研究室副主任,负责研究室的全面工作。作为研究室工龄最短的在编职工,新的岗位给了他新的挑战。为了完成新的管理工作,他不仅更加勤奋地学习更多的专业书籍和文献,也精读了多本管理学方面的书籍。明确了“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管理方式,建立完善了《研究室科研业务管理制度》和《研究室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对研究室项目管理办法、日常学术活动、绩效考核、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奖励金分配办法、研究室发展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日常行政工作等制定了明确的管理制度。并通过与研究室成员积极交流沟通,明确了研究室及各成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领域,将研究室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2020年初,在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的申报中,研究室通过协商讨论,积极谋划项目,共有4个现代种业科技专项获批(主持3个,参加1个),逐渐形成了成员间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新局面。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在农科院科学家前辈的精神指引下,在领导们的鼎力支持下,在团队成员间的亲密协作下,一定能创造农科院更美好的明天。
主要荣誉奖励
1.2016年,遗传生理研究所青年学术报告会二等奖;
2.2017年,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3.2017年,遗传生理研究所2017年青年学术报告会二等奖;
4.2017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先进个人;
5.2018年,遗传生理研究所青年学术报告会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