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忙当属丰收时,旱碱麦粒喜归仓。从沧州市黄骅市传来喜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当地盐碱地旱碱麦产量取得了显著突破。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杜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韩立朴研究员、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孟建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陈永坤教授、沧州市黄骅市农业农村局张忠合等专家的见证下,在黄骅市幸福村我院谷子所的酶制剂旱碱麦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351.6公斤,较往年及周边地块平均产量水平大幅提高,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昔日农业荒漠,今朝生态粮仓。黄骅市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曾被认为是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但在多举措的“唤醒”下,盐碱地华丽“变身”。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研发的新型生物酶制剂在黄骅盐碱地旱碱麦上进行示范应用, 6月10号,我院组织专家对示范地块旱碱麦进行了田间机打实收测产。对照区(常规施肥区)旱碱麦亩产254.2公斤。酶制剂施肥区旱碱麦亩产351.6公斤。酶制剂施肥区比对照区亩增加农资投入39元,亩增产97.4公斤,增产率38.31%,按照旱碱麦2.5元/公斤计算,每亩净增收204.5元。
黄骅市盐碱地旱碱麦产量的提高,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其他地区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盐碱地利用上,选用耐盐碱性强的作物品种,配套新型生物酶制剂在中轻度盐碱地应用具有投入水平低、增产幅度大特点,为盐碱地综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