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客户端报道 河北省现有盐碱地1068.8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1%。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把盐碱地变成新粮仓?《我是科技特派员》专栏,今天跟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刘忠宽,一起去了解从"盐碱白"到"牧草绿"背后的探索。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刘忠宽:
我叫刘忠宽,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一名研究员,同时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员。与很多科研工作者不同,我的实验室不仅在研究所,还在黄骅市的盐碱地上。
(记者:您第一次来到这一片地的时候,这片地是一个什么样的样态?)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刘忠宽:
我们第一次来的时候整个地就是白花花的盐碱,然后可以说寸草不生,非常荒凉。
(记者:为什么这片地我们选择种苜蓿,而不是一般的粮食。)
宜粮则粮,宜草则草,这块地它属于重度盐碱地,像咱们小麦玉米产量是非常低。根据我们多年的这种攻关,主要是利用耐盐碱的品种、另外就是抗盐播种技术、另外还有专用的微生物菌肥,这样的话从我们最初的沧州地区苜蓿400公斤左右的产量水平提升到了近些年的900公斤干草的产量水平。因为苜蓿可以支撑我们河北省奶业、牛肉、羊肉产业的发展,也符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的概念。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刘忠宽:
看今天下这么大的雨,整个已经开始积水了。
苜蓿种植户 韩文才:
雨下得特别大,您看一下苜蓿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刘忠宽:
松一下土,同时追点氮磷肥。再生的话要注意及时地防虫,因为大雨过后它容易长虫子。
苜蓿种植户 韩文才:
播种的时候,我刚开始播的时候是略微深了一点点。如果没有刘博士的话,我这4000亩的苜蓿就会白播了,科技特派员对我们种植户帮助太大了。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刘忠宽:
从去年以来省科技厅对我们科技特派员的支持力度更大了,除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外,还根据我们每个科技特派员服务的产业有针对性地布局了一系列新项目,像之前我们的高水分苜蓿青储技术,在国际上是我们首创,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骅市丰茂盛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立强:
我们公司引进高水分苜蓿青储技术以后,我们一亩地的机械成本降低了60(元),目前高水分苜蓿青储产品占到公司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一年能卖大几百万。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刘忠宽:
我们这20年在沧州盐碱地上做了耐盐碱的品种、技术、产品的研发,根据我们这种测算,近20年来,仅苜蓿这一项,我们为当地老百姓累计增收达到了7亿元左右。
(记者:刘博士您是怎么看待自己科技特派员这个工作的呢)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刘忠宽: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想这些年没有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束之高阁,而是把它真正写在了大地上,尤其看到当地的农民越过越幸福,感到非常开心和幸福。
从国家角度来讲,把我们国家的盐碱地,更多地变成良田,让中国人民把自己的饭碗能够端得更牢,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神圣的使命。
记者手记
从"盐碱白"到"牧草绿",刘忠宽就像一株苜蓿扎根在渤海之滨,用拳拳"寸草心"让一片荒芜的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河北,像刘忠宽这样扎根在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特派员近4000人,仅去年就解决技术难题1000余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近800项。在藏粮于地上想办法,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农业科技特派员们的研究成果让粮食安全的根基越扎越牢。